莆商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
社区广播台

查看: 460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促农增收 做强茶业

[复制链接]

403

主题

419

帖子

2484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48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4-8-7 20:20:3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促农增收 做强茶业来自: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    作者:ahhzs   点击: 120次    时间:2009-07-14 16:19
围绕名茶办合作  促农增收强产业
----记泾县盛谐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

图片1
    一、合作社的基本情况:
    泾县盛谐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黄山北麓的泾县榔桥镇境内。境内生态环境良好,森林覆盖率达90%,无任何污染,为“涌溪火青”传统历史名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“涌溪火青”创制于明末清初,其外形独特美观,清香馥郁,味浓甘爽,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名茶珍品。1979年夏日,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,品尝了“涌溪火青”后赞道:“此茶甚好,有黄山毛峰、西湖龙井之好,以后就喝此茶”。
    泾县盛谐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1月,是以安徽涌溪火青茶叶有限公司为发起人,由茶叶加工企业、茶叶经纪人、的茶叶生产大户自愿组成的茶叶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的合作组织,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。合作社由原先成员23户发展至今211户,其中龙头企业团体成员1 名,注册资金总额824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2840户。合作社成立以来,坚持“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”产业化发展之路,积极探索合作社经营之策,将产前、产中、产后三个环节有机联贯起来,在合作社内部强质量、扩规模、创品牌、增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,千方百计帮助茶农解决茶叶生产、加工、销售过程实行产业化经营,提高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,,促进了茶农增收。目前,各类营销行管人员20人,财务人员4人,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,其中:茶叶检验审评室2间,名茶加工厂2家,制茶机械26台套,茶叶保鲜库1座,办公、营销大楼1幢1800m2;拥有茶叶生产基地6000亩,其中有机茶基地2000亩,已被评为“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达标单位”,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“全国十大名茶”之一。


图片1
    二、合作社的主要做法
    (一)制定各项制章制度,加强内部管理。合作社成立后,本着“民办、民管、民受益”和入社自愿、退社自由的办社原则,以维护成员利益为出发点,增强社员的凝聚力,提高合作社内在的活力和发展的生命力,合作社建立了一套民主管理、民主决策的机制:
    一是民主选举制度,实行一人一票,合作社理事、监事会成员民主选举产生。
    二是民主决策制度,每年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大会,并不定期的召开成员代表大会、理事会,民主讨论和决策重大问题,使每个成员能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,同时,进一步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和成员大会、理事会、监事会组织机构的议事规程。
    三是财务管理的民主、公开制度,制定了符合本社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,成立了财务部,聘请专业会计,设置了总账、明细账、现金和存款日记账、成员账户,实行财务公开,接受成员的监督,并主动请县农委等部门进行检查监督。
    四是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。如车间卫生制度、仓库管理制度、安全生产责任制度、生产操作人员职责等,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。还编制了《社员交售干茶入库账》,为实施二次返利提供依据。合作社制度的健全和完善,有力的保障了广大成员的平等地位,同时建立了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良性联络机制,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成员的发展热情,为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    (二)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,确保产品质量安全。近年来,合作社大力推行有机农业,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,推广符合有机农业技术要求的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措施,实行名优茶加工的清洁化操作,并为此加强相关技术的示范、培训和普及工作,这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火青茶的质量,为消费者提供卫生健康的名优茶产品,更能保护茶区环境,促进茶区循环经济发展,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。
    合作社在省认证机构的指导下,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要求,通过改造产区低产茶园,开辟新茶园,并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规范茶园管理措施,禁用化学投入品,同时建立火青茶清洁化工厂,示范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、包装和保鲜技术,提升涌溪火青的产品档次和市场声誉。同时,通过与茶农签订有机茶生产责任状、产地分户编码、合作社统一代购茶业投入品和严格规定奖惩制度等措施,建立了茶叶产销全程跟踪及追溯体系,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符合有机茶标准。其产品荣获“安徽特色农产品”称号,“涌溪”商标被评为“安徽省著名商标”,产品检验合格率一直保持为100%。
    涌溪火青是最具特色的名优茶产品,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,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。只因其传统工艺不适宜叶量过少的分户加工形式,而一度品质下降,声誉受损。合作社成立之后,通过联户建厂加工和改革传统工艺的办法,使茶叶品质大幅度提高,并改变了传统火青茶“汤色杏黄”的品质缺陷,顺应了目标市场对名优绿茶段“清汤绿叶”的质量要求。新工艺火青被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鉴定为“达到名茶质量水平”,并获98中国国际茶产品展览会授予的“名茶推荐产品”称号,新工艺也获得2000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。
    (三)实行“四统一”,强化合作服务功能。合作社围绕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各个环节,着力开展技术培训,全力加强茶园培管,精心搞好茶叶制作,大力实施品牌战略,为成员提供技术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服务。
    1、统一生产规划。合作社本身成立了产品质量控制中心,对自身生产的不规范进行改进,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,通过成员代表大会等形式,使合作社的成员形成信息共享、民主监督的机制。合作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执行标准,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现有弄虚作假,或是以次充好行为的,合作社均予以除名,并取销其产品的品牌使用权。
 2、统一开展技术培训。为了加强对茶叶生产的科技指导,提高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,合作社成立了技术服务部。负责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的技术培训、产品销售的技术要领,新品种的开发,新科技的引进。合作社多次选派技术服务部工作人员到外地参加学习, 先后邀请省安农大专家和县农委茶叶技术研究员到合作社指导、培训或给成员现场指导,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技术管理水平。2008年,举办培训班4期,印发资料1000余份,参训成1000余人次,培养了一批请得来留得住的“土专家”。同时,还制定了茶叶生产加工标准。合作社引进了全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创新的“柳叶”优质茶新品种,比普通茶叶提前10上市,每亩比普通茶增产 20公斤干茶,增值30%。  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 3、统一生产加工标准。为了确保有机茶的生产和制作。合作社成立了生产管理部。制定了“涌溪火青”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。在有机茶生产和加工上主要实行“四规范”。一是规范肥料、农药标准,杜绝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农药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由合作社无偿提供有机肥40吨分发给成员。2008年,合作社为成员购买各类肥料100余吨,每吨与市场差价80元,共为成员降低生产成本1、68万元。二是规范茶园管理。合作社明确规定茶叶基地杜绝使用化学肥料、农药和除草剂,对茶叶地一律要求人工深挖10公分,修剪安排在每年梅季雨量充沛 、易发芽的6月份。同时,合作社还投入了2万元购置了茶叶修剪机械设备12台套,提高生产效率6倍。过去人工操作日平1亩,现在为机械操作日均6亩。三是规范采摘,分类分级制作。为了保证茶叶的采摘质量,合作社成员的茶叶鲜叶采摘一律在清明前后,形状要求“两叶一芯”,长度不超过1、2寸,由合作社质量监督人员进行验收。同时,合作社还投资30万元购买了18台先进的制茶整形机、杀青机和滚筒机,投资近10万元改造了制茶车间基础设施。合作社引进了名优茶加工机械,按加工流程,分级分类进行生产制作,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,茶叶品质提高了1级,劳动力减少60%,每公斤成本降低12、38元、综合经济效益增加40、4元。四是规范包装和商标。验收干茶按等级或级别进入保鲜库,严格实行产品检验制。统一在包装室内按级包装,在包装盒上统印制“涌溪火青”牌商标、有机茶认证标志、QS认证标志、安徽省特色农产品、全国茶叶标准化达标单位、宣城市十佳旅游产品等字样,确保产品质量率。
  4、统一产品销售。合作社成立销售市场营销部,在产品销售上实施品牌战略。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产品销售部统一销售,一是建立固定的商业代理网点。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扬州、武汉等大、中城市确定特约代理商,在合肥外贸大厦、银河大厦等超市设立“涌溪火青”茶专卖柜,与“徽府茶行”结成合作伙伴。二是合作社通过参加各种展销会、博览会,实行定单生产和销售。目前,合作社参加了北京、上海、合肥、芜湖等地农产品(茶叶)展销会等,“涌溪火青”牌系列茶畅销上海、北京等地,外销茶叶每斤均价在800多元左右,比合作社成立前单价提高了400多元左右,其中“涌溪火青”贡茶单价销售1000元以上。
  (四)完善民主机制,规范利益分配方式。合作社成功与否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利润分配。为了明确利润形成、分配的“来龙去脉”,合作社章程规定了所有资产、经营收支等财务必须设立明细帐反映,规定合作社产生的可分配盈余,70%按照交易量分配,20%为股金分红,10%为合作社盈余公积金。,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社员代表大会同意,均无权平调社内的资产。合作社合理制定了利润分配制度,较好地解决了二次返利与股金分红的关系,提高了入社成员的收入水平,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,使合作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。    

    三、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效
    (一)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。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,把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户在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各个环节上联系起来,从事资金、技术、购销等各个方面的联合与合作,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,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。在合作社推动下,主产“涌溪火青”茶叶的涌溪村被省评为2008年度省级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专业示范村,全村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产值占总产值90%以上,“涌溪火青”有机茶基地面积占总茶园面积95%以上。“涌溪火青”被省人民政府评为“安徽特色农产品”,合作社被宣城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全市党员电化教育“4513”富民行动计划“科技示范基地”。
    (二)增加了农民收入。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,带动和倡导当地农民从事茶叶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,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,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,降低了市场经营风险,增加了茶农收入。同时,合作社与上海天然有机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签定农资供应协议,实行批发价供应农资,加上统一时间用药,科学用药,提高了药性,降低了成本。2008年合作社茶叶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,成员经营收入增加近500元,二次返利户均1400元。
   (三)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增强。合作社把普及、推广茶叶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信息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,通过引进新品种、新项目、新技术和各类示范,举办技术培训班,印发宣传材料,推广无公害规范化种殖技术,传达新技术知识、市场信息,从而提高了农户生产科技水平和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,避免了盲目用药,滥用农药的错误行为,增强茶农的品牌意识,促进了成员的生产技术水平、产品质量,经济效益逐年提高。合作社组织对45个茶样进行审评,其价格在市场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%。
    (四)合作社的凝聚力得到提升。合作社倡导着一种团结、发展、互利、共赢、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,茶农资金在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。生产力得到了加强,成员间的“传、帮、带”新风开始盛行,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了。

    四、合作社今后打算及采取的主要措施
发展目标:到2012年,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000人,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,发展有机茶基地4000亩,年销售成品茶20万斤,销售收入2000万元。将种植业、加工业、贸易业联成一个有机整体,建成一个绿色食品茶叶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,茶农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。
    主要措施:
    1、从2008年起,用1到5年时间,将球桂茶叶基地、百户坑茶叶基地实行品牌整合,通过自办、联办和订单农业、股份投资等形式,发展和改造新茶叶品种,创立和培育茶叶品牌。
    2、建立健全产品资质,争创省名牌产品。通过申报有机茶、体系认证等形式,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,促进增效,积极申报名牌,3年内争创安徽省名牌产品。
    3、强化合作社对茶叶产品实行统一品牌、统一标准、统一包装、统一质量的功能,最大限度发挥“涌溪”牌这一安徽省著名商标系列茶叶产品的市场覆盖率、市场渗透竞争能力。
    4、实行网络销售。完善网站建设,实现网络订单,在全国主要大城市扩大代销点,利用各地媒体宣传,继续最大限度的提高“涌溪”牌系列茶的市场占有率。(泾县农委  赵学斌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